旺红途:浙财大学生服务团赴上旺开展红色研学教育活动
带队老师:苗振龙 马燕宁
负责人:胡诗雨
团队成员:张馨宁 严锦卉子 徐卓琳 邵逸敏 高栅栅
上旺村,位于绍兴市富盛镇,风景秀丽,东西两侧山峰连绵,峰峦起伏,红色底蕴浓厚,八把山锄创大业的精神代代相传。2022年6月22日,浙江财经大学“旺红途:上旺村红色研学教育路线创意策划”团队赴绍兴市富盛镇上旺村,参观上旺精神陈列馆、知青屋等场所,开展红色精神研学活动。
本次活动主要以走访参观的形式开展。抵达上旺村,步行穿过牌坊,抬头看到上书“江南大寨”四字,以及一副楹联“战天改地劈山造田忆江南大寨,风光旖旎山清水秀游现代桃源”。这是上旺红色过往与绿色风光的写照,自新中国成立后,建立高级合作社以来的第一代上旺村领导人,发扬身先士卒,艰苦奋斗,自力更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,以集体主义思想开拓创业,他们的精神和工业必将深深影响后来者。上旺精神将代代相传。
沿路前行左侧是当年的老茶厂,也是如今的党群服务中心,墙上建设美丽新农村的标语清晰可见。
右侧是上旺精神陈列馆,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,馆内陈列着一百多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山洞罕见的照片,丰富翔实的文字以及珍贵的实物,这些老物件保留下了那段八把锄头创大业艰苦奋斗的珍贵时光。
1958年,为改变国家贫穷面貌,发出鼓足干劲,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号召,同年十月二十日,王金友率领三个党员和十一个社员,依靠八把缺了刃的锄头,组成了一支15人的垦荒队伍,决心垦荒种茶,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,他们先后征服11座荒山秃岭,开出了560亩茶园,六十年代的上旺已成为茶叶之乡,到二十世纪中后期,上旺被誉为江南大寨,盛名之下,上旺成为一片响彻南北的热土。
1970至1975年,有澳大利亚、美国等47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和港澳同胞共86批,1284人到上旺观光,联合国也派代表前来访问。
八把山锄除创大业,荒山秃岭建茶园,这正是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精神的有力写照。
沿着一条石板路往内走,是绍兴市越城区文物保护点上旺十三牌楼屋。
十三排二层楼房以十间为一排楼房的样式,即使放到现在来看,也毫不逊色。如今,上旺村传承老一辈的上旺精神,保留着十三排原始的建筑风貌,展现着当时新农村的面貌。
在十三排附近一个路口拐弯,便是知青屋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做出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,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,很有必要的指示,各地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,在农村定居和劳动。1968年第一批知青落户上旺,为了让知青们安心工作,上旺村为知青建造了住房,每人一间约三十平方米,前半间为坐起间,可以自己做饭,后半间为卧室。
那些年,一批又一批知青扎根上旺,其中一间知青屋内摆放的桌椅,厨具,农具的物件,依稀能看到知青们当年生活劳动的痕迹,屋内还放置着几块展板,是几位知青对那段岁月的回忆。
穿过一排排房屋,视线豁然开朗,拐进一条林间小道,便可看见地下水库。
1971年夏末秋初,遇上历史罕见的大旱,田土龟裂,稻叶枯卷,水库见底了,人们找到了地下水,经过十五天十二夜的苦战,村民们建成了一条长80米,宽5米深6米的水渠。上旺称它为地下水库,至今这一地下水库仍在发挥作用,不仅用于农业灌溉,还用作生活用水,给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上旺人。
退出地下水库,远望绿水青山,团队成员一起学习感悟,我们党在革命,建设,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,我们的事业成功都是经过艰辛探索,艰苦奋斗取得的,能不能接受艰苦奋斗精神,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,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,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,必然会有艰难险阻,甚至惊涛骇浪,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。这也是我们本次旺红途红色路线的意义所在。
通过本次研学活动,团队成员们一起回望“八把山锄创大业”的故事,学习“独立自主、自力更生”的精神。回程后,团队还自主创作《旺红途:上旺村红色研学教育路线创意策划图》和研学视频。团队希望通过这种研学活动,培育研学旅行文化使者,打造研学旅行精品品牌,策划研学旅行经典活动,打造上旺村研学旅行经典旅游线路,做大做强研学旅行体验基地。讲好红色故事,走好红色路线,让更多的人亲身体验红色研学路、传承红色基因。